獼猴桃
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也稱奇異果,狐貍桃、藤梨、羊桃、木子、毛木果、麻藤果、楊湯梨等,果形一般為橢圓狀,早期外觀呈綠褐色,成熟后呈紅褐色,表皮覆蓋濃密絨毛,不可食用,其內(nèi)是呈亮綠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或者紅色的種子。因獼猴喜食,故名獼猴桃;亦有說法是因為果皮覆毛,貌似獼猴而得名,是一種品質(zhì)鮮嫩,營養(yǎng)豐富,風(fēng)味鮮美的水果。獼猴桃的質(zhì)地柔軟,口感酸甜。味道被描述為草莓、香蕉、菠蘿三者的混合。獼猴桃除含有獼猴桃堿、蛋白水解酶、單寧果膠和糖類等有機物,以及鈣、鉀、硒、鋅、鍺等微量元素和人體所需17種氨基酸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葡萄酸、果糖、檸檬酸、蘋果酸、脂肪。秦嶺北麓是中國獼猴桃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民間人工栽培的歷史達(dá)一千多年。
植物學(xué)史
獼猴桃原產(chǎn)中國,本來是一種野果,直到上個世紀(jì)初,一位新西蘭的女老師把它帶回國,才發(fā)展成被稱作奇異果的果品。從野生到栽培的發(fā)展過程,頗具傳奇色彩。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中就有了獼猴桃的記載:“隰有萇楚(獼猴桃的古名),猗儺其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繪獼猴桃的形、色時說:“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焦坑村還保存有200多年前從深山移植到田邊栽植的獼猴桃植株。
形態(tài)特征
整體特征
獼猴桃為雌雄異株的大型落葉木質(zhì)藤本植物。雄株多毛葉小,雄株花也較早出現(xiàn)于雌花;雌株少毛或無毛,花葉均大于雄株。花期為5—6月,果熟期為8—10月。
枝的特征
枝呈褐色,有柔毛,髓白色,層片狀。幼一枝或厚或薄地被有灰白色星狀茸毛或褐色長硬毛或鐵銹色硬毛狀刺毛,老時禿凈或留有斷損殘毛;花枝短的4-5厘米,長的15-20厘米,直徑4-6毫米;隔年枝完全禿凈無毛,直徑5-8毫米,皮孔長圓形,比較顯著或不甚顯著;髓白色至淡褐色,片層狀。